金秋商貿(北京)有限公司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服務熱線:010-65056211

習楷啟蒙那些事兒

發表時間:2023-06-20 12:12


回顧曆屆北京國際錢币博覽會銀币(以下簡稱“錢博會銀币”),我們會發現,币面圖案選用了許多中國古代貨币:例如 2012 年錢博會銀币選用的是元代至正通寶,其上的“至正通寶”四字為楷書,傳由江西周伯琦書寫,可見楷書在元代已是官方字體的一種;2013年錢博會銀币選用的是明代洪武通寶,其上的“洪武通寶”錢文也為楷書。


作為最廣泛使用和規範美觀的字體,楷書還應用在各種主題紀念币上:例如廈門大學建校100周年30克銀币背面的廈大校訓“自強不息,止于至善”,就是用楷體書寫的;而2015年開始發行的賀歲系列紀念币,币面上的大大“福”字,有唐代柳公權“福”字、魏碑楷書“福”字等,皆是楷書之極品。


楷書的曆史


楷書是由漢隸經過長期發展演變而成的一種文體,出現于漢末魏初,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發展成熟,在唐代達到頂峰。今天所說之楷書,是指魏碑及唐楷兩大體系。


楷書,最早可見于東漢末年鐘繇小楷《宣示表》。由于鐘繇所處的東漢時代是隸書的鼎盛時期,因而楷書的産生及楷字結構中帶有大量的隸書成分。比如,鐘繇的小楷結構上仍然體現漢隸的寬博散松,而不像楷書成熟之後的“中宮緊結”結構,内聚而外部舒展。在整個魏晉朝代,使用楷書的主要是一些文人學士。當時,一般人所用的仍然是新隸體或介于新隸體和早期行書之間的字體。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南北朝,那時在鐘繇、王羲之楷書的影響下,出現了由新隸體演變而來的一種楷書——魏碑體。到南朝齊梁時代,魏碑體開始向鐘、王靠攏,到唐代最終演變為統一的标準楷書。


唐代時,楷書從總體特征講,其體式是方整一緻的,區别主要在于風格的差異,如歐體峻拔剛勁、虞書溫蘊雅緻、褚書清勁舒宕、顔體豐厚郁勃、柳體硬朗勁健,呈現百花齊放之态。


選帖之路



筆者認為,選帖首先要選擇千百年來被認定的、能夠經得起曆史檢驗的經典之作,以及在某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根據碑帖難易不同,有所先後,比如初從鐘繇的《薦季直表》入手,然後學王羲之的《孝女曹娥碑》《黃庭經》《樂毅論》及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再到米芾的《向太後挽詞》、趙孟 的《汲黯傳》及鐘紹京的《轉輪聖王經》。同時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在打牢基礎的情況下專于一家,方能練就一手好字。


臨摹之法


學習楷書的過程中,臨與摹是最根本的辦法。臨是對照字帖寫,作用是不斷提高書寫者對筆的控制能力,掌握用筆和結構的規律及方法,最後達到獨立創作的目的。摹是用透明的紙覆在字帖上描字,作用是約束書寫者手的動作,盡快熟悉運筆的方法及字的間架結構。這二者,一個是學習模仿,一個是應用練習,需要連貫結合。


在這個過程中,還有一些需要注意的要點:首先在臨摹之前,要用心讀帖。讀帖如刺繡,一針不可放過。要從有筆墨處求法度,無筆墨處求神理。更要從無筆墨處參法度,從有筆墨處參神理。臨帖需要心中有大緻的筆畫走向、粗細變化,在臨的過程中,更好地感受落筆輕重所呈現的筆畫變化。而摹帖則更需要仔細揣摩字的結構框架,在自己獨立書寫時,能夠更好地把握。


其次,在臨摹之時,要側重筆法。一方面要細心觀察每個字的筆畫特點,如長、短、彎、直、斜、粗、細等,力求書寫準确無誤。同時要注意運筆的輕重緩急及筆畫之間的起承轉合。


除了記帖,注意筆法,漢字的結構也是臨摹之時最為要緊的部分。結構,是指一個字筆畫之間的組合安排。對此,我們應尋求一個普遍性規律,而不是千字一面的印刷體。在臨摹尤其是摹帖時,要做到重心平穩、疏密合理、比例适當、錯落穿插,把握好結構的精髓,才能最大程度地達到摹帖的目的,從根本上達到運用自如的效果。


最後,在實際學習中,習書的心态更為重要。在學書之初,要不畏艱難。剛剛入門,每日或坐或站,懸腕書寫,對體能是一個考驗。同時,當我們博覽衆家,有了一定基礎,打算專精一家之時,又會進入到另一個階段的困難之中,因為博覽衆家所需要達到的水平和專精一家所要求的迥然不同,此時容易産生眼高手低的情況,學習也進入了瓶頸期,易産生厭煩情緒和自我懷疑心理,需重建自我認識,恰當評估自己的位置,繼續學習。


縱覽整個過程,習書不可急功近利,學書者最要緊的是有濃厚的興趣與良好的心态。一日不書,便覺思澀,而他好俱忘,謂之濃厚興趣。于遊戲筆墨中寄托人生,謂之良好心态。


總之,學書是一項頤養性情、陶冶情操的高雅活動。



分享到:
EXHIBITION DESIGN
首頁            關于我們            作品展示            新聞動态            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