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商貿(北京)有限公司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服務熱線:010-65056211

曙耀龍山

發表時間:2023-07-26 15:05

龍山文化泛指黃河下遊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因1928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省濟南市章丘縣(現章丘區)龍山鎮而得名。龍山文化可分為山東龍山文化(或稱典型龍山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等幾種類型。山東龍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延續,據碳14法測定,其年代距今4500-4000年。龍山文化制陶工藝水平比仰韶文化有很大提高,黑陶是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尤以蛋殼黑陶最為精美,以至于有人曾将該文化稱為“黑陶文化”。


在中國遠古時期的曆史中,舊石器時代占據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而新石器時代的持續時間則要短得多。目前的普遍觀點認為,中國的舊石器時代大約始于距今200萬年前,結束于距今1萬年左右,時間跨度約200萬年。而新石器時代大約始于距今1萬年前,結束于夏朝建立之前,持續時間約6000年。盡管新石器時代持續時間較短,但人類在這一時期所創造的文明的輝煌程度和進步程度要遠超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後期的龍山文化時期,中國的社會形态已經初步具備了早期國家的特征。在龍山文化之後,中國曆史上迎來了第一個廣域王權國家——夏。龍山文化在新石器時代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我們應當加強對這一文化的了解,而中國人民銀行将于近期發行的國家寶藏系列貴金屬紀念币,正是我們了解龍山文化的一個窗口。


如何看待這件陶器



國家寶藏系列貴金屬紀念币中的一個設計主題是彩繪蟠龍盤,其原型于1984年出土自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是龍山文化時期的陶制禮器。盤為泥質黃陶材質,盤内壁用紅彩描繪了一條卷曲的蟠龍。龍首靠近盤口邊緣,龍尾居盤中央,蛇軀鱗身,張巨口,吐長舌,身體飽滿而外張,沉穩而強健。就外形特征而言,它既像蛇,又像鳄,頭上的角與羊角頗為相似,集多種動物的特征于一身。龍山先民為什麼會将這種融合了多種動物特征的形象作為圖騰?有一種說法認為這可能是當時部落聯合的結果,幾個聯合在一起的部落将各自部落圖騰的一部分組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圖騰,作為大的部落聯盟的共同族徽。同時,蟠龍口中銜有嘉禾(特别茁壯的禾穗),這在遠古被視為瑞兆,這一圖案組合反映了陶寺先民對龍的崇拜。這件文物之所以被稱作彩繪蟠龍盤,而非彩繪龍紋盤,是因為傳說中,蟠龍是蟄伏于地面還未升天的狀态,在地上盤成一團或盤踞在房梁上。由于陶寺遺址中發現的龍盤隻存在于高等級的大墓之中,所以學者們普遍認為這種以龍為主要元素且繪圖精緻的陶器,應該是作為禮器出現的。


如何認識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的斷代距今4500-4000年,是中國原始社會逐步瓦解并向文明時代邁進的曆史時期。與新石器時代的其他文化相同,龍山文化有着廣闊的分布區域和多種類型,比如承襲自山東大汶口文化的山東龍山文化、類型更為複雜多樣的河南龍山文化、由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發展而來的陝西龍山文化等,這些分布在不同區域的龍山文化遺存都表現出相較此前文化更為發達的生産力水平。其中一個标志性特征是,盡管在龍山文化時期石制生産工具依然占重要位置,但石器的加工技術更先進,原料來源也變得更加廣泛。同時,出土文物中作為砍伐工具的石斧比例相對減少,作為掘土工具的鏟類比例相對增加,這說明當時已經脫離了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進入了先翻後種或先耕後種的耜耕農業階段。此外,龍山先民也已開始了水井的開鑿,這不僅促進了農業灌溉的發展,也進一步擴大了人們的活動領域,使得河流不再是建城的必備條件。


關于建城,龍山先民也取得了新的突破。龍山文化王油坊類型的淮陽平糧台古城有着“中華第一城”的美譽,這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方形城址。相比仰韶文化時期依河而建、向心凝聚的聚落形式,建設有城牆的方城不僅反映出龍山先民天圓地方的世界觀,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城市的軍事防禦能力。随着對平糧台古城考古發掘和學術研究的不斷深入,考古工作者在這裡發現了成熟的城市排水系統、道路系統和青銅冶煉痕迹,所以推測這裡很可能是太昊故墟宛丘。“陳為太昊之墟”“炎帝初都陳”等曆史文獻的記載得到了初步證實,同時這也表明,平糧台古城是史前聚落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已經具備了城市的雛形。除平糧台古城外,考古工作者還在多個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史前城墟。城市的出現是國家、文明起源與形成的重要标志,以城市為中心,聯合周邊地區構成的聚落被稱為城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西方對中華曆史有許多歧視性認識,比如中國沒有經曆過城邦時代、中華文明西來說等。龍山文化大量史前城址的發現有力地駁斥了這些歧視性觀點,充分證明了中國也經曆過城邦時期,而且年代不晚于西方。


如何理解夏與龍山


根據先秦文獻的記載與傳說,以及夏、商、周立都範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遊區域為活動地區。主要分布在這一範圍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被認為是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這對我們梳理龍山文化與夏的關系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位于河南偃師的二裡頭遺址被認為是夏朝的一處重要都邑,學者推測這裡可能是從夏朝第三任君主太康開始直至末代君主夏桀在位期間的都城斟 。令人振奮的是,二裡頭所在的地理位置同樣存在龍山文化類型,所以厘清二裡頭文化的起源對我們了解龍山文化與夏的起源至關重要。


關于二裡頭文化的起源,目前有多種說法,其中比較主流的三種是河南說、山西說和山東說,幾種說法見解各異。實際上,中華文明起源并非一蹴而就。結合考古資料和曆史學而言,仰韶文化相當于炎黃二帝時期,仍屬原始文明。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的早中期相當于唐堯、虞舜時期,社會形态為早期國家階段。陶寺類型晚期相當于夏後氏禹部落,社會形态為成熟國家階段。而根據陶寺遺址的考古發掘和文獻研究可以确定,這裡是古史書記載的以陶唐氏為首的有虞氏和夏後氏的遺存。基于此,我們可以認為陶寺類型晚期文化階段即早期夏文化。


也許讀到此處,有讀者會感到困惑:這類遙遠且難成定論的研究真的會有人樂在其中嗎?這是必然的。著名學者夏鼐在評價将小屯殷墟作為中華文明起點這一觀點時曾說過一句話:“小屯殷墟文化是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如果認為這是中國文明的誕生,這未免有點像傳說中的老子生下來便有了白胡子。”這句話很好地解釋了這個疑問。中華文明是有生命的,無數學者皓首窮經所為的皆是摸清這生命的脈絡,令人敬佩。而我們作為一個普通的中國人,能感受到中華文明的生命感同樣令人振奮。這種生命感也存在于紀念币上的這件彩繪蟠龍盤中,去聆聽,它即将宣告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


分享到:
EXHIBITION DESIGN
首頁            關于我們            作品展示            新聞動态            聯系我們